杨兵兵 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数据在全球经济运转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国际间抢夺数字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数据要素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之一。
2022年10月2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提出,当前存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尚在建设”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快出台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及配套政策,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制度规则,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持续深化,各地政府、机构陆续出台落地措施和方案,整个社会都在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要素科学有序流动,激发数据要素市场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在数据要素领域提前布局,加速驶入数字经济的快车道,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的基础,具有易复制、可多次加工、非实体、无消耗等诸多特性,数据的安全、确权和价值挖掘是伴随数据的永恒课题。金融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具有天然的数据禀赋,追求数据价值是商业银行的核心驱动力。商业银行关注的数据价值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资产估值,直接量化体现数据价值;二是数据资产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进入资产负债表;三是多角色参与数据要素生态,进入到数据要素流通的大循环中,获取数据资产价值。
近年来,光大银行将数据作为重要战略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一方面,筑牢内部基础建设,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平台、数据中台建设等工作,建立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重视“管好数”,更重视“用好数”,培养内部数据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大局,在前沿领域探索实践,2021年在数据资产估值领域发布了行业首本《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估值白皮书》,计算出光大银行数据资产超千亿元的货币价值,并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探索数据要素多元发展模式。
2022年,在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指导下,光大银行数据领域和财会领域的专家与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的权威专家共同组成课题组,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和数据要素市场生态研究。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课题组先后研究了国内外四十余份会计准则、政策法规等文档和一百多份专业文献,调研了二十多个市场主体和银行同业、近二十个数据交易所,召开十多次专项研讨会,邀请具有丰富财会经验、审计经验的行内外专家,以及来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学者,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论证。经过课题组的反复推敲和优化,最终形成《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会计核算研究报告》和《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市场生态研究报告》。
在《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会计核算研究报告》中,课题组通过研究国内外会计准则的修订趋势,充分考虑数据资产特性和会计管理要求,分析论证数据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相容性,基于《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制度理论基础,率先提出将数据资产使用权、数据资产经营权列入无形资产二级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通过分析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创新性地提出将基于数据研发出来的数据工具纳入数据资产会计核算,并结合数据业务场景,明确衍生数据和数据工具会计核算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终止确认的方法。可以说,《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会计核算研究报告》是光大银行为推动数据资产列入核心资产所做的前瞻性研究,以期盘活数据资产的价值,激发数据市场供需主体的积极性,并对国家、市场和企业开展数据资产会计核算提供借鉴参考。
《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市场生态研究报告》是光大银行为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生态的多元发展给出的解决方案。报告中,课题组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基于“所商分离”的原则,提出数据要素市场2.0体系,在充分评估商业银行的特点和优势后,给出商业银行在数据要素市场新生态中的两个新发展路径:一是作为数据商,以“4+2”的服务模式,深入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大循环,开展数据商业务;二是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充分发挥银行的现有优势,开放创新,拓展业务新场景。
数据要素市场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数据“宝藏”亟待有序挖掘。下一步,光大银行将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开展试点,落地实施,并持续关注数据价值释放,助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程。
作者:杨兵兵系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来源:银行家杂志
精彩推荐
大佬观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数字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