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中国隐私计算行业洞察报告》中,PCview隐私计算研究院报告团队分别对行业发展分析、细分领域实践、典型厂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洞察,站在行业用户需求与应用实践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精细化的市场调研。
01
当下用户的实践成效认可度与持续投入意愿
实践成效与认可度:根据过往研究经验,用户所反映的实践成效认可度与客户最初建立的技术实践期望拥有直接影响关系。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用户期望在数据安全流通机制下继续开展现有业务,在“有限实践成效”或“实践成效不理想”类别的用户中,存在厂商提供的隐私计算平台可用性差、厂商服务中断、厂商的联邦建模服务与原有模型效果差距较大、无法调用异构平台数据等情况。综合客户对实践成效认可度的差异化反馈,厂商的产品与服务能力、基于业务know-how的建模能力、跨平台互联互通及数据链接调用能力均是厂商取得客户成功的关键。
客户持续投入意愿: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驱动下,数据安全流通建设成为一项必要能力,进而大部分用户均保持积极地隐私计算投入。目前部分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因调研发现在“增加投入”与“保持同量级投入”的类别中存在少部分用户因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不满足需求而再次招标的情况。整体上来看,数字化程度领先的数据使用者(如金融)与存在数据开放需求的数据源(如运营商、政务)的投入意愿更高(报告“第二部分:细分领域实践”中公布了部分细分行业的用户持续投入意愿调研数据)。
注释:1、共计调研拥有隐私计算实践经验的企业与机构数量135家(涵盖银行、保险、地方大数据局、政务信息化机构、通信运营商等),接受访谈的人数为235人,其中包含了领导者共计151位,非领导者(拥有建议权的角色)84位。问题“实践成效认可度”的受访者包含领导者与非领导者,问题“持续投入意愿”的受访者仅包含组织领导者。
02
潜在用户的实践意愿
在数据可信流通的发展趋势下,大部分行业用户逐渐意识到隐私保护计算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必要的投入
潜在用户的投入可以作为市场增长幅度的判断依据之一。在“非常有意愿”与“愿意尝试”的类目中,占比较高的为金融、政务机构、部分地方通信运营商、部分科研机构等潜在客户。在“观望态度”与“没有意愿”的类目中,占比较高的为工业、制造业、能源等领域的潜在客户。这样的分布特点反映出了目前隐私计算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数字化发展领先、拥有较强数据隐私保护需求的领域,而其余正在完善信息化建设或数字化发展初期的企业机构,主要处于技术价值观察与需求培养期。
注释:1、调研团队在执行过程中,首先通过甄别问题而筛选出了97家存在不同需求程度的潜在用户企业(涵盖银行、保险、医疗、政务等企业机构),在这些企业之中,累计有195位领导者(涵盖技术团队、业务团队)接受了“是否愿意尝试隐私计算的投入与实践”主题的访谈调研。
2、调研样本中包含了约70%的“积极实践领域(如金融、政务等)”,调研结果与样本情况存在直接关系,若样本中“积极实践领域”的企业机构比重降低,理论上用户的隐私计算实践意愿程度也将低于本次调研结果。
1、多数潜在用户对隐私计算的认知停留在“数据计算过程的隐私保护”这一基础技术价值上,而对算法安全、性能影响因素、算法实现逻辑等相关技术能力尚未形成完备而准确的认知,而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助于客户更好地评估厂商产品与技术能力。
2、约33%接受调研的潜在用户并没有意识到在与多方数据协同计算时候,有可能会面临异构平台不互通的问题 (即:没有意识到随着数据可信计算的深入实践,跨平台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
3、正式投入前,多数用户会选择尝试性的技术实践来判断效果,进而从集团层面申请预算,展开自上而下的建设。此类情况多见于银行、保险等金融客户。
03
隐私计算的实践策略与建议
基于报告上文对隐私计算的不同技术路线、产品成熟度、要点技术能力解析,以及对行业用户的调研,我们站在客户视角建立了对隐私计算的技术认知与需求洞察。行业客户在将隐私计算纳入关键技术战略并展开投入时,需要拥有整体实践框架、明确值得关注的要点能力建设,并在技术平台建设基础上,了解如何展开业务实践,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供应商。
要点2:产品功能。数据管理、节点与资源管理、平台管理等成为基础必备功能。需要配置常用基础算法。因目前产品成熟度相对较低,因而在场景实践与业务建模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产品能力与场景需求的适配性。
要点3:异构平台的互通能力。随着业务实践中所需链接数据种类的增多,将产生对异构平台的数据的链接调用需求。因而跨平台互联互通是一项值得提前考虑的能力。
基于场景与业务需求,链接所需数据源。不同业务需要匹配相应数据源来满足数字化实践需求,往往数据源的精准性、差异性、价值性成为业务成功的关键。
基于业务理解与高可用数据,展开场景建模。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多方数据协同计算展开联合建模,赋能业务数字化发展。场景建模一方面需要高可用的数据源,另一方面需要对业务场景拥有深刻理解提升模型可用性。除了提供模型外,部分项目会基于业务分润的合作模式,供应商尝试为客户提供业务增长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在近期的一次调研中1,约近70%的潜在用户提及:目前没有十分明确的隐私计算实践思路,在即将开展的实践中,主要以尝试性探索为主。同时约近40%的潜在客户提出:期望可以在开展隐私计算实践前,能够了解技术平台建设及业务应用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上述文章仅为「行业发展分析」的技术实践研究内容节选,想阅读报告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完整版报告。
大佬观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数字金融网